网站首页 关于恩莱 品牌价值 猎头服务 合作流程 背景调查 个人求职 人力资讯 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
恩莱猎头擅长定向型挖掘人才,寻猎人才快、准、优和便宜是我们的服务优势。
与轻松有约 如何应对压力
  • 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2/4/26 10:21:00 来源:江苏猎头公司
  •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次 【我要评论

你每天要做的事情,是自己想清楚以后,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情,好比打通任督二脉。我们把一个人设想成一座冰山的话,上面一部分是我们的行为表现,你每天要做的事情,最最底下的部分是你真正的内在需要。把这两个打通的话,这个人的能量就开始流动了,就不会觉得疲惫,或有压力了。


徐亦立其人

黝黑的肌肤,健康的高原红,比起半年前,徐亦立晒黑了,有点变样了。然而,一开口那标志性的洪亮嗓门,即刻让我叫出了他的名字。

徐亦立是一个很神奇的人。说他神奇,是因为他去年只工作了30天,旅游120天,剩下的200多天赋闲在家,读书、思考、写博客。在与徐亦立邮件往来准备下午茶的一个月里,他分别从三峡、江西、武汉一边游历、一边用他的诺基亚手机回复邮件。

徐亦立是一个很普通的人。他也曾经历过拼命工作、努力赚钱、追求升职加薪的日子。一路奋斗,收获也不少,他在敦豪(DHL)、飞利浦(Philips)、英特尔(Intel)和高露洁(Colgate)担任高级管理职务,也是中欧商学院MBA。

徐亦立是一个为理想而生活的人。他会为一个问题而困惑——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于是,在经历过所谓的“追求事业”的心灵羁绊、“自寻烦恼”的困顿后,徐亦立终于走上了自己心怡快乐的人生之路。他说,“2011年我工作的时间是正常工作年份的17%,收入却是30%,我觉得很满意。”“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,要放下工作、放弃人生原来的轨迹去追求理想很不现实。但是真的去做了,就会发现,其实也没什么。”

与轻松有约  如何应对压力

徐亦立认为,“要摆脱压力就要正确认识压力。”“压力其实是对于外部情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。”

徐亦立说,生活中面对的很多情况都可能是压力的源头,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减压方法去调整,对外部的情境做出一种适应性的变化反应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但是自然也会遇到各式的压力挑战,通常压力源可能是你面对的某个情境问题,一次糟糕的或者特别的遭遇,或者是来自时间紧迫的催命感,亦或是来自某种预期的压力。

一个人在面对袭来的压力时,肯定会做出本能或者经过训练的反应,通常情况下分为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。比如,面对某种情境压力会让你出现感冒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生理反应病症;或者显现紧张、迷茫、焦虑等心理反应。

面对压力,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:

1、现场治疗: 肌肉放松、深呼吸、意象幻想、重构、预演等。

2、中期治疗: 积极行动。

比如解决心理上的不适,个性柔弱的人需要不断塑造坚强的性格,个性刚强的人则要适当缓解性格中的进取性;也可以通过社交活动释放压力,通过与朋友、家人或者导师交谈以期获得心理上的平静。

3、长期消除: 要根据面对的压力源来对症下药。

不存在没有压力的世界,能做的是用可以承受的压力来取代难以承受的压力。面对时间压力,比如工作过载和缺少控制,要关注时间管理和授权;面对环境压力,比如工作与兴趣及能力的失配,则要进行工作的再设计;如果是遭遇压力,即人际互动中的冲突,那还需要团队协作或者在情商方面下功夫了;面对预期性压力,比如对不确定结果的担忧,需要你调整目标,重新设置一下奋斗的方向。

徐亦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对生活、工作和世界的理解,“一个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。”立体鲜活的例子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,任何人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之后勇敢地迈出那关键的一步,人生不再需要被压力束缚。

现场有来宾问:“徐亦立,你的减压方式有用吗?”

“我曾经回访过一家受训企业,他们回答说培训非常好。” 徐亦立调皮地停顿了一下,“已经有2个人辞职了!”

现场哄堂大笑。

“今天我不是在教你辞职,跟我一样去旅游。”

徐亦立是在教你一种生活态度。


刚才听徐老师讲了这么多,我印象最深的,在他身上学到的是他这个人本身。他讲的知识说句实在话,我介绍两本书都可以解决了,但是他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?是他自己的生活,他的人生,我觉得这个是最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。

他的人生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什么?是不工作吗?他刚才也说了,不鼓励大家不工作,大家都不工作会有问题。他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心理上的自由,这个非常重要。他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了。

难道说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吗?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。每个人要的东西不一样,实现的难度不一样。徐老师知道自己要什么,如果拿这个作为标准,他就是一个活明白的人。很多人为什么有工作压力?工作压力最大的来源是什么?就是没活明白。这个话可能有点重,但是大家回去想一下,自己是不是常常处在不明白的状态?我做的事情,我每天努力去做的事情,可能跟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两码事,有没有?

难道你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被逼无奈的所作所为?真的吗?有些是你主动选择的,有些是被逼的。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东西被逼着去做,我相信今天下午来到这个地方大概没有人是被逼的,所以大家都很轻松、很愉快。但是上班的时候不是这样。很多员工告诉我,最难受的事情是一大早起床,家离单位很远,觉得很痛苦,是被逼来上班的。我当时就跟他们说了这么一句话,我肯定没有逼你来上班,我没有枪也没有刀,也没有其他更大的权利,我没有去逼你,是你自己选择来的。但为什么明明是自己选择的事情,却认为是被逼无奈的呢?

我觉得有两个原因:一个是角色,自己的角色比较模糊。第二个是角色带来的目标,角色一模糊,目标感就缺失了。虽然实际上他做了选择,但是他感觉并没有做出选择。

事实上,绝大部分人是他自己的选择,不是被逼的。正因为有许多所谓的“被逼的”无奈之举,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、很纠结、很焦虑等等。就像刚才这位说的,其实我们是有选择的,只是没有搞明白选择背后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我为什么选择这样做?

我曾经辅导过一个高管,他说自己很痛苦,他带着同事出去渡假,本来是很轻松的事情,但是为了搞好跟这些同事的关系,晚上他要跟同事一起喝酒。我知道这位高管是不喜欢喝酒的。他说:戴老师,我本来以为渡假就是休闲、睡觉,干自己爱干的事情,但是我不得不陪着这些同事,还堆着笑脸。平时因为工作很紧张,度假就一定要堆着笑脸给大家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,所以自己明明不喜欢喝酒还要拼命喝,这就是一种压力。这当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,可事实上,他本人没搞明白,是他主动选择跟同事搞好关系,在他的价值观判断中,这比睡觉更重要。如果这位高管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,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了。

所以说活明白的道理是说,你每天要做的事情,是自己想清楚、想明白以后,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情,好比打通任督二脉。我们把一个人设想成一座冰山的话,上面一部分是我们的行为表现,你每天要做的事情,最最底下的部分是你真正的内在需要。把这两个打通的话,这个人的能量就开始流动了,就不会觉得疲劳、疲惫,或者有压力了。

把这个地方打通有很多方法,刚才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,还有一个方法我可以告诉大家,非常重要。我们当下在这个国家、这个文化氛围中,有一种普遍的“苦逼文化”。我用词不太好,但是我经常会用这个词,这个词太形象了。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“苦逼文化”。读书是很辛苦的,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。工作是很辛苦的,一定要不断加班、不断往上爬。一些企业领导会告诉大家自己每天工作到半夜,他们认为这才是敬业的表现。而大部分人这个时候已经在家休息了。这就是“苦逼文化”。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,你要想出人头地,你要想怎么样就一定要苦,即使你很享受这个工作你也要告诉别人我是很辛苦的。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十多年前我看到国内报纸上刊登有关南极考察的长篇报道,说主人公如何离开家庭,不顾妻儿,历尽艰辛,为了国家的事业到南极去。我想,怎么不让我去呢?我也想去啊,而且我很乐意去。干嘛非得他去,还搞得他这么辛苦。大家理解吗?这就是“苦逼文化”,你要得到什么成就,就一定要很辛苦。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,就会觉得不说自己苦是不对的,就怕自己不苦,自己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苦得不能再苦的氛围。

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,怎么才能消除 “苦逼文化”的负面影响呢?对我个人帮助最大的有两件事:第一件事情是内观。我做过内观,7天6夜,感觉非常好,内观是非常非常有帮助,让你能够静下心来照看自己,回到自己的内在去看看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,然后再出来面对自己的外部世界去做你想做的事情,这是方法之一。

第二个方法。子曰:未知生焉知死。我把这句话改过来,叫做:未知死焉知生。我们有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情?刚才徐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以色列的经历,以色列人因为生活在战争中,所以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。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学到什么呢?生命是无常的。你有没有想过,虽然我们不在以色列,但是真的不知道哪一天就死掉了?不知道?据说最近24小时内有7个地方发生6级以上地震。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,倘若你想明白了死这件事,回过头来再活就会活得很明白、很轻松,每一天你都会很感激。

每天早晨醒过来第一件事情是干嘛?徐老师说到阳台上去什么也别想。我估计大家很难做到什么也别想,一会儿看到那个老太太在溜狗,一会儿看到那个美女在干嘛。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做的,早上醒过来还没睁眼的时候你就想一下,我还在呼吸,这说明什么?还活着!然后你居然还听到了声音,我不知到大家是不是每个人早晨都能听到鸟叫或者其他的,反正总而言之你不管听到什么,都说明你还活着。第三个你把眼睛睁开来,你发现你还能看到世界,最起码每个人都能看到这个世界,有了这三条就OK了。大家都知道,据说你了解的知识越多,你越不敢吃东西,在中国只能饿死。在这么悲惨的世界里面,不管地沟油还是什么油,总而言之我们居然还活着,所以你能不能从那一刻开始庆贺这个生命,告诉自己我居然还活着,而且很好地活着,没饿死、没累死,活的够了吗?够了!我很羡慕徐老师的生活状态。只有羡慕,没有嫉妒恨。即使做不到徐老师这种潇洒的状态,我每天居然还活着。每天一大早醒来,就开始感恩自己的生命,欣赏自己的生命